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正月二十日夜,在密州(今山东诸城)任知州期间,因梦见已故发妻王弗,创作了悼亡词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。这首词以虚实结合的手法,将现实与梦境交织,成为文学史上“千古第一悼亡词”。
作品背景与情感基调
1. 创作契机:王弗去世十年后,苏轼在梦中重现妻子生前梳妆场景,醒后悲痛难抑,遂提笔成词。此时苏轼因仕途坎坷(卷入新旧党争),已“尘满面,鬓如霜”,身心俱疲。
2. 情感内核:全词贯穿“生死两茫茫”的苍凉感,既包含“十年生死”的时空阻隔之痛,又暗含个人际遇的孤寂。词中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矛盾表述,凸显思念的不可控性。
艺术表现与经典词句
1. 结构层次
2. 意象运用:结尾“明月夜,短松冈”将哀思投射于永恒自然意象,使情感突破时空限制。
文学价值与历史评价
该词打破传统悼亡作品隐晦含蓄的风格,首创以词悼亡的范式。其白描手法与直抒胸臆的结合,使“悼亡”主题从私人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。开篇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十三字,因浓缩了生死离别的终极之痛,被视为中国文学中最具感染力的抒情片段之一。